發布時間:2022-08-23 |
“你們研制的這套‘補牙神器’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不愧是首創!”在中交三航局東海大橋橋墩過度沖刷區域防護工程(以下簡稱“東海大橋防護工程”)現場,業主代表不禁稱贊。
“補牙神器”其實是中交三航局為東海大橋橋墩“排險治病”而自行研制的新型拋石溜筒攪拌船——“三航砼26(28)”。該船集砂石水泥料存放、混凝土攪拌、袋裝混凝土打包、運輸、拋填為一體,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適用于樁群內沖刷坑回填材料拋填的專用設備,屬中交三航局獨家專利。
東海大橋通車至今已有17個年頭。由于大橋所在海域泥沙輸送大環境的改變,造成大橋橋墩區域沖刷嚴重,最深的沖刷坑接近20米。
“這就像人的牙齦萎縮,導致牙根暴露一樣。”項目經理毛娟龍打比方道,“久而久之,‘牙齒’會松動脫落,直接影響大橋安全。”
據檢測,東海大橋有近200顆“牙齒”出現“牙齦萎縮”,已經影響到了橋體健康,“補牙”勢在必行。
但東海大橋防護工程是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樁基沖刷防護工程,沒有任何技術文獻和施工先例可供借鑒,“補牙”工藝和工具皆是空白,全都等待項目團隊去研發突破。
建設伊始,項目團隊就明確了把袋裝塊石、混凝土拋填到受損“牙齦”部位進行修復的思路。但傳統的直溜筒水下拋石工藝效果不佳,項目團隊及時改變思路,經過歷時6個月的技術攻關,誕生了首艘斜向溜筒工藝試驗船,并投入使用。
之后,團隊針對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將單節溜筒改成了三節嵌套可伸縮的設計以適應不同的水深條件;并對斜向溜筒旋轉、變幅機構、溜筒截面、喂料系統等進行優化。
然而隨著施工的推進,團隊又遇新挑戰。由于國內現有的專業混凝土攪拌船船體高度均超過橋面以下凈高,拋填袋裝混凝土時,只能采用小型攪拌船在一旁供料,效率跟不上。經過多輪技術攻關后,最終打造了拋填方量大、又適應橋面以下作業的“豪華版補牙工具”,并開發了智慧運維管理平臺、三維監控和電氣化控制軟件,能使施工管理控制系統的“智商”大為提高。
“像三維監控軟件可實時計算溜筒在水下和橋墩的最短距離,進行碰撞預警。電氣化控制軟件則能精確控制斜向溜筒在插樁作業時的動作,防止‘磕牙’。”項目總工楊磊解釋說。
“三航砼26(28)”一經投入,施工效率提升近一半,且做到漲落潮不間斷施工,為東海大橋“強身健體”。
作者:陳元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