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11 |
日前,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上海崇明環島二期項目最后一座涵閘主體結構封頂結束,標志著7座涵閘主體結構全部完工。
作為上海市重大水利工程,崇明環島二期項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區中部,工程內容主要包括12公里的海塘提標改造、原址重建7座涵閘、新建7座防汛閘門、3公里的上海船廠繞行段道路及堤頂道路沿線內側土路肩及內坡接高段新建綠化等。
受上海疫情影響,項目部于3月20日停工,5月27日全線正式復工。項目停工整整70天,施工工期也由原來的70天壓縮至33天,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上海的主汛期一般是在7月份,因疫情而延誤的工期我們只能想辦法趕回來,一定要在6月底前確保新建涵閘具備使用功能”,崇明環島二期項目總工王文峰介紹道。
為了確保涵閘原址拆除重建順利進行,創造干施工條件,工程需要將原涵閘位置河道、溝渠與長江斷開,這對項目部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因為這么做就意味著要把崇明環島二期工程沿線55公里范圍內所有的河道口、閘口都封死,如果崇明島一旦下起暴雨,島內積水無法排出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內澇,這種后果是非常嚴重的”,王文峰說道。
為此,項目部精心策劃,倒排涵閘施工計劃,做到“一閘一案一計劃”。在保證防疫的前提下,項目部員工紛紛放棄休息休假,舍棄團聚,加班加點地奮戰在施工建設一線。
“一開始我們的壓力非常大,因為施工時間實在是太少了。但顧慮到汛期和防疫要求,我們只能將施工人員區域化劃分,哪個區域缺什么,我們就集中力量去協助哪個區施工作業”,王文峰說道。
為了保障項目防疫生產“兩手抓,兩不誤”,王文峰帶頭優化施工計劃。保障每個涵閘按照班組、工種進行配置,平均1個班組25人左右,嚴格落實業主及屬地防控部門要求。
按照2天1次的頻率邀請第三方上門核酸檢測,以及每天1次抗原檢測;作業人員每天上工均佩戴N95口罩;材料運輸車輛進場前在靜置消殺區消殺后方能進場,與作業人員全過程無接觸。
“自5月復工至今,涵閘施工作業人員未發生一起感染事件,防疫工作的有效落實,也為涵閘主體結構的完成奠定基礎”,王文峰欣慰地說道。
除了合理安排施工計劃之外,項目部還優化了施工技術,將涵身頂板和墻身一次澆筑成型;調整了施工順序,優先施工涵身、外閘首和內外河翼墻,在土方回填的過程中穿插進行剩余附屬的施工,讓施工可以更加快速。
從5月31日第一座涵閘主體結構底板開始澆筑到6月16日最后一座涵閘主體結構封頂結束。歷時17天的努力奮斗,崇明環島二期項目最終完成了7座涵閘的主體結構,為后續形成完整的防汛封閉圈的“6.30”節點起到了 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上海市崇明區80萬百姓提供了度汛保障。
項目建成后,將助力崇明海塘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極大提升該段岸線的防汛能力。同時,環島工程將助力上海開展環島騎行、馬拉松等多項體育活動,提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品牌效應,為崇明生態旅游增加一處新的網紅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