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18 |
8月9日,《人民日報網》報道了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漢江二橋項目
清晨,朝霞映襯下的湖北沙洋漢江,寧靜、祥和??烧l又能想到,在這碧波蕩漾的漢江水下,卻是讓中交三航局沙洋漢江二橋項目團隊吃了不少苦頭!
沙洋漢江二橋起于沙洋縣范家臺橋北側,經天門市多寶鎮高家臺村,止于李家臺村,橋長2.2公里,是一座大跨度連續梁特大橋。建成后,將改變沙洋僅有一座跨江大橋的歷史,形成沙洋對外聯系的快速通道,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國省干線的運輸服務功能,不斷地深化各地域間的溝通和合作,對推進漢江經濟帶交流和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工程一開工,大橋主墩72根直徑2米、鉆孔深度超過80米的泥漿護壁鉆孔灌注樁施工便成為項目部遭遇的頭一個“攔路虎”。項目初期,團隊照圖施工,但很快發現地質資料與實際有出入,遠比看到的要復雜的多。項目部遂暫停施工,以弄清地質條件。但問題是,若重新勘探地質,耗費周期又太長,工期上不允許。
就在大伙兒為此苦惱之時,項目經理黃成決定不“另搞一套”,而是在現有地質資料的基礎上,以鉆代“勘”的方式來判斷地質層。項目團隊放慢鉆進速度,增大泥漿比重,并改每2米取一次渣樣為1米,同時觀察鉆機上面的扭矩力值,來判斷地質層及厚度。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首個鉆孔滿足80米的鉆深要求,讓團隊對地質層有了了解。但他們并未覺得輕松。
地質資料顯示,鉆機會依次穿過粉砂層、圓礫層還有強風化巖層等??捎捎诜凵皩訉儆谝讐嚎s性土質,受外界振動就會出現變形,易發生塌孔。而圓礫層又屬于透水層,容易出現漏漿,造成泥漿外流,影響護壁效果,也加大了塌孔概率。
更糟糕的是,當挖至強風化地質時,鉆進效率變得異常低下,要花費3天才能鉆透地層。“第一次成孔就足足用了19天,遠超計劃工期天數。雖說其中有為了弄清地質,放緩了速度的因素,但必須加以注意?!表椖扛苯浝硖K愛俊眉頭緊鎖,“照此下去,無法滿足6個月內完成全部樁基的工期要求?!?br/>
穩砂堵漏,尋求高效率成孔方案成為團隊必須越過的“兩道坎”。項目團隊在查閱經典案例后,率先對易變形土層和透水層發難。針對粉砂層,團隊決定給“軟土”筑一道“硬墻”,即通過打設鋼護筒充當鋼護墻,來阻止土層受鉆機振動而變形出現塌孔。對圓礫層,黃成和成員從降低透水性著手,提出摻入密度大、粘性強的黃土,增加泥漿密度,提升泥漿性能,確保泥漿護壁效果。經過試驗,鋼墻加改良版泥漿,順利解決了變形、漏漿引發的塌孔地質難題。
可是,鉆進效率這座大山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黃成和成員仍心事重重。團隊再次集思廣益,把矛盾點集中在突破“強風化巖層”上。一番研究后,團隊決定打一場鉆機接力賽,就是前期用快速輕便的反循環鉆機鉆進到達巖層時,采用力量型選手沖擊鉆,解決強風化巖層的難題,再繼續用反循環鉆機鉆進到指定深度。
但這仍不足以保證工期要求。為了萬無一失,黃成和團隊反復鋪排施工,到實地考察,多次召開專題研討會后,提出“四個主墩同場競技”的施工原則,同時優化鉆機配備,即三臺反循環鉆機配一臺沖機鉆,以形成流水作業。具體就是三臺反循環鉆機同臺作業,當第一臺反循環鉆機遇到巖層,沖擊鉆跟進,結束后對接第二臺反循環鉆機,如此連續接力,加快成孔。
可是,要真正形成流水線作業,還要科學合理部署打樁順序。一旦不合理,反倒起到壞效果。團隊成員在黃成的帶領下再次發起技術攻關,經過研討試驗,大家決定采取對角開孔法施工,這樣不僅能避免了樁基施工太近造成塌孔,而且能成流水作業,保證施工效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每根樁的實際成孔時間縮短為13天,如期完成了超深鉆孔灌注樁的施工。目前,工程已隱約可見一橋飛架漢江的壯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