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21 |
“報告指揮室,4號樁已達預定標高,垂直度符合設計要求,31#機位沉樁完成?!弊哉绞┕ひ詠恚┕T、測量員、安全員等現場人員基本都是連軸轉,連夜趕工已成常態。9月11日,由公司承建的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示范項目,克服重重困難、群策群力,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桂山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對廣東省沿海地區能源的發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對促進國家海上風電的發展和整體產業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而此次桂山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一期3臺基礎受損風機的重建是此次項目的“排頭兵”,能否順利進行關乎項目成效。
本次3臺重建風機采用的是導管架結構型式,二期風機的安裝采用單樁結構型式,沉樁采用多功能穩樁平臺施工工藝。穩樁平臺由平臺和4根輔助樁構成,底部設有防沉平臺?!八饶苓M行導管架樁基沉樁,也能進行單樁沉樁,二者都可以兼顧?!表椖拷浝韰菑V榮解釋道。
桂山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一期3臺基礎受損風機工程為原一期工程34臺風機中被船撞毀的31#、5#、2#風機的重建。風機建設場址內風機與海纜密布,且風機建設地址緊鄰航道。施工中既要精確定位,防止船機破壞原海纜和已投運的風機;又要避免周圍的大型船舶和小型漁船進入施工區域影響施工,地質條件復雜多變,淤泥層厚超過20m且多有夾層,施工環境可謂困難重重。
萬事開頭難,首次平臺安裝便出現問題。要么是平臺嚴重傾斜、要么是輔助樁無法下沉。相關方提供的信息才讓項目成員“如夢初醒”。原來在前期溝通過程中未及時得到有效、準確的信息,導致平臺不偏不倚地“坐”在了原一期工程的試樁上面,也造成了防沉板嚴重受損,位置調整勢在必行。
“那我們這次就要做一回變形金剛?!表椖繄F隊經研究決定對平臺進行簡易改造,利用現有鋼板材料進行連夜修復,確保平臺可繼續使用,與時間賽跑。
防沉板的修復以及位置的調整、連夜的輔助樁設置和平臺調平,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當第三根樁基地沉樁時,卻卡在入泥3米位置處,分毫不動。此時施工已經過去了20多天,時間非常緊急。前來項目現場指導工作的公司副總工蔣方靖與項目團隊共同研究決定,分兩步走:一是在現機位特別是3號樁周圍進行探摸打撈,排除障礙物;二是同時用振動錘對3號樁進行沉樁。
振動錘是用于直徑2.4米輔助樁施工的,對于直徑2.2米的工程樁并不適用??紤]到需要更換夾具,而廠家訂貨送貨一來一回耗時長。加之如果3號樁無法順利沉樁,樁還得拔出,到時候還是需要振動錘?!拔覀兺ㄟ^更換液壓油管及調節螺栓對夾具進行簡易改造,使它能既能用于工程樁又能用于輔助樁,可以節省大量時間”項目總工胡令說道。同時經打撈發現,原來在第二次選的樁位位置下面,藏著原機位拆除和沉船打撈遺留的“垃圾場”——在樁位周圍,躺著廢棄海纜、割棄鋼管、廢棄鋼絲繩以及原機位的測量平臺等等。這些物件歷經兩年時間,已深埋泥面之下,導致項目部前期無法準確探摸,平臺須再次移位。
鑒于兩次失敗經驗,項目部決定打出一套“組合拳”。潛水員下水探摸和專業磁探、淺剖同時進行,確保選擇沒有“垃圾”點?!肮て诓坏热?,我們要在明天早上漲潮之前對平臺和定位樁整體移位。” 討論會上,胡令表情凝重。
“屋漏偏逢連夜雨“,平臺始終難以調平。原來平臺在前期設計過程中,重心位置略有偏差,500t的平臺重量加之400t的定位樁在接觸到本就松軟且超厚的淤泥層之后,偏重一端會加重下沉。
“難道我們要重新制作平臺嗎?”項目部開展頭腦風暴?!爱敃r舊機位移除的時候,割樁至泥面以下1米,割樁前挖泥形成了泥坑,經過一年多時間,重新回淤。回淤的淤泥層較原土體承載力較小,”項目副經理楊凱捷拿著圖紙分析道?!拔覀冊撊绾卧谶@個點做點文章呢?”“平臺本身重心偏移,那我們就將錯就錯,錯位壓實土體,問題是不是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吳廣榮靈機一動。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施工人員馬上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最后這一想法得到驗證。有了這次攻堅,項目現場施工組像是打開了“任督二脈”,施工得以順利展開。
經過多次反復壓實,平臺終于平穩放置在海床上。同樣的動作:插輔助樁,平臺起吊調平,每個工程樁孔用樁一一探孔至泥面以下10米,2號、1號和4號樁順利自沉至泥面以下20米。一切都顯示31#機位工程樁沉樁能順利進行。然而到了第4根樁——3號樁下沉到10米位置時,一聲“咯噔”讓現場所有人員都愣住了。“難道我們的辛苦都要白費了?專業磁探淺剖報告顯示泥面以下無障礙物,為什么又卡住了?”大家頓時有點慌了神?!拔覀儾捎靡簤哄N壓錘試試。” 蔣方靖建議道。在壓錘過程中,由于入泥較淺,工程樁漸漸傾斜,卡在平臺上下兩個樁孔內,又一道難題擺在面前。時間已是凌晨12點,不壓,樁無法順利下沉,不知障礙物能否穿透,后續的沉樁無法推進;繼續壓錘,樁孔卡住,平臺隨時可能會變形損壞?!皹犊讛U大繼續壓,先一探究竟。” 蔣方靖與項目團隊研究決定,最終工程樁順利穿透障礙物。但因傾斜過大,需進行3號樁拔出并調整好垂直度再次下沉。
9月9日晚,星光灑滿海面,施工員無暇顧及美景連夜進行沉樁。第一根ok、 第二根ok 、第三根ok。如果順利的話,再過三小時就可以完成31#機位的沉樁作業?!八蜆镀鲗虬迕撀淞恕!痹诘谌鶚冻翗锻瓿傻醭鏊蜆镀骱?,現場施工人員匯報道。有了前幾次的經歷,蔣方靖和項目團隊從容不迫地仔細檢查問題出在哪里。原來送樁器和工程樁內部的間隙太小,只有1公分。每次送樁過程中彈跳、受力點都不一樣,意味著送樁器稍微一傾斜就會碰到密布在工程樁內部的剪切環,導向板長時間沖擊受力導致損壞。“不要灰心,成功就在眼前?!焙畈粩喙膭畲蠹遥椖楷F場施工組決定“就地取材”,利用工字鋼替代原加勁板增加其強度,同時調整導向工藝避免碰撞樁壁。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趕工,送樁器重新上陣。打最后一根樁的時候,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一點點下沉的工程樁上。“最后一擊停錘!”隨著一聲令下,31#機位沉樁完成。項目成員和蔣方靖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加班的勞累、自我懷疑、內心忐忑一下子都被拋到九霄云外了。
最終,經過八千余次“錘煉”,項目團隊遠高于設計標準完成了首個機位的打樁任務。40多個日日夜夜,項目部披荊斬棘、不斷挑戰困難、不斷優化工藝、實屬不易。首戰告捷并不意味著前程坦途,如今,項目團隊仍堅持在海上一線,為更好完成任務而不懈奮戰。
來源:桂山風電項目部
文字:李林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