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11 |
6月10日,三航局承建的亞洲第一長船塢——上海外高橋2號船塢改造工程全面完工,這標志著該船塢具備了世界超級郵輪建造能力。
2號船塢改造工程是為建造中國首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郵輪而啟動的第一個基礎建設改造項目,是將現有540米長的2號船塢向陸側延伸200米,改造后總長度達到740米,成為亞洲最長船塢,能同時滿足兩艘13萬噸級大型郵輪或一艘20萬噸級豪華郵輪的整船建造。
施工期間,3號配電站保護是項目建設重、難點問題。由于配電站是全廠配電中樞,進場前,業主即明確施工中不得搬遷,并要求嚴加保護,以確保正常供電,維持船塢運營。但施工中,南側塢壁用作擋土支護結構的異形鋼板樁離3號配電站凈距僅80厘米,沉樁過程中樁身一旦傾斜極有可能觸碰到配電站墻體,由此可能造成跳閘或因站體沉降位移造成高壓柜電纜接頭脫開導致斷電及其它能源的瞬時中斷,不僅僅影響船廠生產,也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項目部采取帶纜限制樁身傾斜方向及預鉆孔減少入土摩擦力的方法,并輔以震動監測,安全可靠地完成了異型鋼板樁沉樁任務。
由于3號配電站無法拆除,使得該區域基礎4米以下13根拉桿施工只能采用頂管或拖拉管進行非開挖施工。然而配電站內存有10千伏高壓電,會產生較強磁場,影響拖拉管鉆頭信號采集,無法實現精確定位。項目部提出采用激光定位的微型頂管工藝,并改進鉆孔定位系統,控制埋管誤差在5厘米以內,保障了拉桿施工質量。
在2號船塢接長改造過程中,項目團隊還獨具匠心地提出保留施工區域的吊車滑觸線管溝及溝內滑觸線,節省了拆除費用及重建工期,提前4個月恢復船塢西側32噸吊車使用。并提出以灌砌塊石頭代替拉錨體系中的壓密注漿傳力結構,塢室底板中的邊板與趾板結構合并,老塢尾地連墻廊道主受力結構保留局部切割、連續打樁等系列技術優化舉措,不僅保證了項目的質量和安全,還大大縮短了項目整體工期、節省了施工成本。
2號船塢改造工程是上海市“加快集聚產業要素,延伸郵輪產業鏈”的重點項目,對推動上海市郵輪產業發展,加快上海船舶工業登上新高地、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上海成為引領長三角郵輪產業鏈協同創新基地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打下堅實基礎。(張緒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