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14 |
“你們的安全‘三訣’很好,值得推廣!”在三航局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水上綜合應急演習現場,浦東海事局負責人顧平曾這樣評價。
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位于長江口南槽航道上段,是中小型船舶及淺吃水大型船舶進江出海咽喉要道,平均每日流量達1000余艘次。江口水域內存在流動性大、運輸線路長,來往大小船舶的航線多次交會,晝夜24小時連續通航以及存在突發極端天氣等航行環境讓船舶避讓困難,要實現“零傷害”,幾乎不可能。
“但我們有‘三訣’。”項目安全總監徐川自信滿滿地說。
海上救援的黃金時間是“四分鐘”,即要“快”。徐川深諳此道。為此,一進場,他就琢磨怎么準確、實時地將極端天氣、航行通告、以及施工區域的各類信息包括正在進行的施工內容、何時結束、允許穿過施工區時段、臨時待舶區等傳達給各路船只,實現有效避讓,確保項目安全、有序實施。
“叮鈴”一聲,一天晚上,項目微信群推送的一條工作信息引起了徐川的注意,他放下手中的筆,翻看著短信,突然靈機一動:能不能效仿微信消息推送,構建一個即時信息發布平臺?
循著思路,徐川和同事們立刻著手構建互聯網平臺。一番努力后,臺搭起來了。之后,又根據施工實際,把推送內容細分為“安全宣傳”、“極端天氣預警”、“通航注意事項”三個板塊,使內容更有針對性,更好發揮預警、宣傳、防災功效。
平臺一建立,實現了消息的“即時通”。沒多久還在抗擊強臺風“利奇馬”中大顯身手。項目部通過平臺實時發布臺風路線圖、通航調度信息,成功配合海事、業主組織所有船舶入港避風,未造成一例傷害。事后,船員紛紛夸贊平臺建“奇功”,還是第一回“逃”的這么快!
平臺還是“監察”系統。在這里,只要有手機,人人都是安全員,通過拍照上報平臺,實現“即查即糾”,簡化了緊急情況下的處理流程,有效避免因為隱患久拖不治而釀成大禍的現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解決了“快”的問題,徐川又在“治”上做起了文章。“隱患就是事故。”徐川深信不疑。因而,他和同事每月會梳理、形成《安全生產隱患清單》,對癥下藥,讓事故無所遁形,但“清單制”推出后,卻不順利。
這天,協作隊伍負責人馬光瑞就找到徐川大吐苦水,直言這活沒法干了!原來,清單上所列的像消防救生、臨時用電、設備防護罩缺失、鋼絲繩損壞等隱患,如果一步整改到位,可能要更換掉全部的設備和人員,成本高昂,他不淡定了。
看著“來勢洶洶”的馬光瑞,徐川沒有一上來就說教,而是先為其斟上茶,讓其冷靜。十多分鐘后,看到馬光瑞平緩了,方才開口。“老馬啊,你也是跟著項目部的‘老人’了,這么多年,項目部有坑過你嗎?”“沒有。”馬光瑞回道。
這回自然也不會。你看啊,在隱患還處于萌芽期就整治,付出了代價不假,但可能是以最小的代價換來日后長久的平安。如果以僥幸心理而養虎為患,待將來釀成大禍,損失的可不只是利益,還有工期,甚至是生命了。
徐川還動之以“利”。隱患整改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據風險級別,對隱患進行分級整治,整改到位的除了有獎勵,未來合作還可加分,會優先考慮。一番話讓馬光瑞下定決心要按著清單干,哪怕付出高昂代價。施工至今306天,成功治愈92條隱患,還有效防止新隱患抬頭。
似乎所有的安全風險都被扼殺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項目構件從預制場到施工現場需穿過圓圓沙警戒區,這里是南槽和北槽兩條航道的交匯點,而南、北航線又是社會船舶往來的重要通道,高密度通航極易發生撞船事故。
一次出差等火車時,徐川注意到同一條線路上高密度、多趟次列車能有條不紊運行,全賴火車運行圖,能不能把這套辦法移植到南北槽航道?
回來后,徐川立即召集團隊對該辦法進行研究,“聯”合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制定專屬航道和航行時刻表,明確中浚高潮前2小時至中浚高潮后1小時嚴禁施工船舶穿越圓圓沙警戒區。“該時段是社會船舶進江入海的高峰,錯開通行,降低風險。”徐川表示。
同時,與海事部門聯防聯動,成立聯合水上指揮中心,配備高頻并設置經驗豐富的調度人員進行現場指揮,確保社會船舶和施工船舶安全。
“網絡平臺‘快’傳消息,隱患清單防‘治’兼備,‘聯’防聯動共調配,造就了‘江口安全360’,‘零傷害’從不可能變為可能!”徐川自豪地說道。
(供稿:劉梓健 張 序)